在量子技术迎来关键成熟期的突破性进展中,人工智能正被用于理解和表征量子系统的巨大复杂性——将曾经难以处理的问题转化为可分析甚至可预测的现象。其意义远超学术探索:掌握这种复杂性对于推进量子硬件发展、验证性能以及在加密、材料发现和制药等领域部署量子应用至关重要。
Quantum Zeitgeist 的一项新研究重点揭示了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和语言模型——如何能近似表征极度复杂的量子系统状态,绕过长期困扰物理学家的指数级计算瓶颈。
研究人员正在运用传统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甚至语言模型来预测物理性质(如磁化和熵),并作为完整量子系统的“代理模型”——这些捷径规避了量子态数据的指数级爆炸问题。
<span data-mce-type=”bookmark” style=”display:inline-block;width:0px;overflow:hidden;line-height:0″ class=”mce_SELRES_start”></span>
arXiv上的伴生报告《人工智能在量子系统表征与建模中的应用》 将这些进展归纳为三大关联性AI范式——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并指出每种范式在优化算法、量子设备基准测试和探索复杂物质相态等任务中都具有独特优势。
迎接“Q日”的到来
足够模拟大型系统的量子计算机将威胁当今数字经济的加密基础。目前大多数区块链、银行和安全通信仍依赖RSA和椭圆曲线加密方法,一旦量子计算机达到规模,这些加密手段可能被破解。人工智能加速量子表征的能力缩短了这一时间线,迫使行业在所谓“Q日”到来前采用后量子加密技术。
当专家警告Q日——量子计算机破解当前加密技术的时刻——这并非科幻臆想。Post Quantum 2025年分析报告 预测,最早在2030年(误差两年)就会出现能破解RSA-2048加密的机器,而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已要求企业在2028年前开始迁移至量子安全系统,2035年全面落地。
近期行业调查显示更严峻的局面:61%的安全专家认为现役加密技术可能在两年内被攻破,28%预计三至五年内会出现漏洞。
据网络安全公司Capture the Bug数据,更保守的预测将威胁时间线延后——2034年前被攻破概率仅为25%,但到2044年概率会升至近80%。
AI如何加速量子时代到来
随着系统规模扩大,量子层析成像等传统方法会变得极其缓慢。人工智能通过更优雅的模式识别缩放机制提供捷径,为曾被认为不可知的系统带来突破性认知。
精准表征是构建可靠量子硬件与软件的前提。例如德国IQM公司刚获得3.2亿美元由美国领投的资金——标志着其进入云支撑的量子比特机器生产阶段——这凸显市场对需具备可验证性能的量子系统的迫切需求。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采用量子机器学习方法——称为量子核对齐回归器(QKAR)——建模半导体制造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即使使用极小数据集,精度仍比传统方法提升20%。
抛开描述量子算力可能超越指数增长趋势的ESPRIT定律或尼文指数倍增定律不谈,AI工具有望成为关键赋能者,将原始量子数据转化为可操作信息。
核心结论
量子计算的承诺——指数级问题解决能力、不可破解加密、革命性药物与材料发现——都依赖于一项被低估的能力:理解量子机器的运作机制。人工智能不仅是实验助手,更逐渐成为全球量子野心的关键阐释者与赋能者。
随着资金涌入和应用场景激增,未来不仅是量子时代——更是AI赋能的量子时代。这或许正是理论最终转化为变革的转折点。
通用智能通讯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