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间,OpenAI的ChatGPT始终是消费级生成式AI领域无可争议的霸主。
但根据风投巨头Andreessen Horowitz最新发布的《生成式AI消费应用Top 100》报告(该报告分析了两年半的AI使用数据),挑战者正在快速缩小差距。谷歌的Gemini与埃隆·马斯克的Grok排名持续攀升,预示着OpenAI的王座正面临围攻。
尽管如此, 生成式AI生态已显现出稳定迹象。网页端榜单新增11个应用(2025年3月为17个),更替率有所下降。移动端则新增14个应用,部分原因是应用商店打击”ChatGPT山寨应用”,为原创应用腾出了空间。
该报告与SimilarWeb六月的分析似乎存在分歧,后者显示OpenAI的GPT正在吞噬网络流量,月访问量约达55亿次。
核心发现
这种差异或许源于AI领域的急速演变。谷歌近期动作频频,旗下四款产品首次进入网页端榜单。其通用大语言模型助手Gemini现位居网页端第二,访问量约为ChatGPT的12%。
其他值得关注的谷歌产品包括面向开发者的AI Studio(网页端前十)和稳定增长的NotebookLM(网页端第13位)。移动端方面,Gemini同样位列第二,其月活用户中近90%来自安卓平台。
<span data-mce-type=”bookmark” style=”display:inline-block;width:0px;overflow:hidden;line-height:0″ class=”mce_SELRES_start”></span>
虽然ChatGPT在通用大语言模型助手领域仍保持领先,但谷歌、xAI和Meta正在快速逼近。
X公司的Grok从2024年末没有移动应用跃升至2000万月活用户,位列网页端第4、移动端第23。其增长动力来自Grok 4的发布(增强推理能力、实时搜索和工具集成)以及AI伴侣头像功能的推出。Meta AI增长相对平缓,位列网页端第46且未进入移动端榜单。DeepSeek和Claude移动端增长停滞,而Perplexity保持上升势头。
当然,AI世界的用户远不止西方主流平台的用户。中国AI应用正在全球获得显著影响力。三家主要服务中国市场的公司——夸克(网页端第9/移动端第47)、豆包(网页端第12/移动端第4)和Kimi(网页端第17)进入网页端前20,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作为最大单体市场以及对外部大语言模型的限制政策。
此外,网页端榜单相当部分应用及移动端前50中的22款(尤其在图片/视频编辑领域,美图旗下就有5款产品)均由中国开发并正”出海”全球。中国视频模型尤其展现出优势,可能源于更集中的研发投入和相对宽松的知识产权监管。
“氛围编程”平台正产生强大的用户粘性和收入留存能力。Lovable和Replit首次进入主榜单,而此前的新秀Bolt现已进入”边缘榜单”。这些平台也同时为Supabase等AI产品和基础设施提供商带来流量增长。
这份第五次发布的报告继续评选”全明星企业”。14家公司持续五次入选网页端前50,荣获”全明星”称号,涵盖通用助手(ChatGPT、Perplexity、Poe)、虚拟陪伴(Character AI)、图像生成(Midjourney、Leonardo)、编辑工具(Veed、Cutout)、语音生成(Eleven Labs)、生产力工具(Photoroom、Gamma、Quillbot)以及模型托管(Civitai、HuggingFace)。这些全明星企业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和法国。
为追踪边缘领域的增长动能,Andreessen Horowitz新增了”边缘榜单”,收录最接近入围的5款网页端和5款移动端应用。上一周期中已有三款应用成功晋级:Lovable(网页端第22)、PolyBuzz和Pixverse。这清晰表明:今日的遗珠可能成为明日的黑马。
核心结论
ChatGPT依然领先——但Gemini和Grok的崛起证明竞争不再是一边倒。正如Andreessen Horowitz的Top 100榜单所示,消费级AI生态正在成熟,但演变从未停止。巨头们或许正在缩小差距,但下一个突破性应用仍可能来自”边缘地带”。
通用智能通讯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